9月1日,南京市政府出臺《關于市、區屬國有獨資、控股(參股)企業從一般商品房地產領域退出的實施意見》,明確33家市屬國企在2013年底前退出一般商品房開發市場;2014年6月30日之前,77家區屬國資企業必須從房地產業務中退出。
由此,讓業界聯想到2010年3月國務院國資委發布78家央企的“退房令”,三年來,伴隨著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起伏變遷,央企地產有人歡喜有人憂,16家央企主業地產中,有趕上萬科實現全年銷售額突破千億元的,也有為保增長重壓僅靠房地產板塊艱難求生的,可謂萬象重生。
央企“地王”喊冤:
不拿地如何發展
目前,各地土地市場熱度持續升溫,而房地產央企、國企又一次站在了鎂光燈下成為引人關注的主角,有的甚至重新在“地王”爭奪戰中爭得一席之地。
7月23日,中糧地產以23.6億元配建3.3萬平方米公租房的代價拿下北京朝陽區孫河西甸村HIJ地塊,溢價率49.37%。除去公租房面積后,樓面單價達到了4.8萬元/平方米,創造了北京單價地王新紀錄。
8月16日,華潤置地以109億元奪得深圳前海新總價地王。
相隔11天后,北京土地市場再次迎來熱點地塊集中成交。位于北京房山區的三宗地塊引來多家房企競爭,最終無一例外地歸于國企和央企囊中,分別由北京金隅嘉業聯合體、北京城建和五礦置業獲得,溢價率均接近50%。
有人對于央企在各地頻繁拿地表示理解。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從網上熱議的跟帖中看到,“央企也是企業,公司需要得到發展,房地產本來就是主業,不拿地,要企業怎么活?”
事實上,自2003年國資委成立以來,中央企業的房地產業務就進行了大幅度調整重組,先后確認和公布了16家以房地產作為主業的中央企業,包括保利、中建、華僑城等。三級以上房地產子企業戶數也由原來的728戶減少到目前的近300戶。
作為主業可以經營地產的央企,對于地產板塊的熱衷更是溢于言表。華潤集團高層人事調整后,華潤置地進一步整合華潤內部零售產業與商業地產。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曾透露,目前華潤置地已在養老地產、旅游地產以及醫療地產方面做更多的嘗試,比如與華潤醫藥合作拿地建醫院。
地產板塊給央企帶來了豐碩的成果。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從廣發證券對保利地產的研究報告中看到,保利地產上半年公司合同銷售金額636億,全國市占率高至1.91%,并且在進入城市的市占率也不斷上升。下半年可售貨值預計約965億元,中小戶型占比依然很高,按照上半年七成去化率,預計2013年全年銷售規模約1300億元。
聯合一線民企,
拿地“國民共進”
如今,地產與一線房企抱團攻城不僅僅停留在想法上,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。
“保利地產拿地總價161億元,從城市看,一二線城市占比較前兩年增大。在今年上半年新進入一個城市是遂寧。和其他房企的合作會越來越多。”保利地產相關負責人告訴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。
各大央企與房企爭奪的焦點已從北京擴散開來,特別是在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的優質地塊。此外,通過聯合拿地、聯合開發的方式,在各線城市“攻城扎寨”。
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最新數據顯示,2012年下半年以來,十大品牌房企在一二線城市聯合拿地規模占比穩步提升,2013年一季度達到69.4%,二季度則增加至78.7%。
前幾年房企聯合的形式,更多是中小房企在越來越嚴的調控背景下抱團取暖。但是,近幾年,保利、中海、萬科和融創等巨頭型企業選擇與自己同級別房企聯手,形成更加強勢的聯盟,可以看出,房地產合作模式已經逐漸向“強強聯合”演變。
事實上,央地和一線房企的合作比比皆是。今年2月,中國電建集團成員企業中國水電地產,與地產上市公司金地集團強強聯手,以40.3億元拿下門頭溝兩個地塊;今年6月,保利與萬科強強聯手競得商業地塊。此前,還有五礦與萬科、中化方興與融創等多個項目。
“一線城市的優質土地畢竟是有限的,而且目前樓市并未降溫,因此拿地風險小,后期仍然有利可圖,房企也不用擔心拿了高價地賣不出去。”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對記者表示。
“增地賣產”
成保增長利器
4月23日,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經濟形勢通報(視頻)會議,通報一季度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,同時,國資委要求央企扎實有效地打好保增長攻堅戰,要堅持現金為王,嚴格控制風險;加快處置不良資產,止住出血點。
更為重要的是,國資委成立保增長小組,要求央企增加值增長要達到8%以上,利潤增長要達到10%以上。
近期,各大央企紛紛曬出年中報表,在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,房地產成為部分央企減虧的重要“王牌”。
以扭虧為盈最為明顯的中國中冶為例,其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4.8億元,同比增長913%。從收入構成來看,中國中冶工程承包實現營業收入756.2億元,同比下滑了14.76%;裝備制造實現營業收入45.6億元,同比下滑了25.21%;房地產開發則實現營業收入94.1億元,同比上升了29.92%,其收入占比則從2012年同期的6.67%上升至10.20%。換句話也就是說,中冶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,主要得益于房地產開發業務的增長。
Wind數據顯示,從財務報表來看,*ST遠洋、中國鋁業凈利潤虧損的減少或者扭虧為盈,主要依賴于對于不良資產的處置。
但業界同時也存在著另外一種聲音,指責部分央企通過“賣資產”來實現扭虧為盈。
*ST遠洋半年報顯示,該公司報告期出售中遠物流100%股權、所屬中遠太平洋出售中遠集裝箱工業公司100%股權取得處置收益,上述處置資產行為獲得了一次性收益48.95億元。
國務院國資委綜合局局長劉南昌曾就“賣資產”問題告訴《中國企業報》記者,“這要從兩個方面來看:一方面,如果央企把主業優質資產給賣了,絕對是不行;另一方面,國資委鼓勵虧損央企剝離非主業非核心業務,這種資產的剝離帶來的盈利,使整個社會資源配置能力水平提高了,所以國資委是鼓勵的。”